虚拟化:数据中心转型的基础(1)(2)
虚拟存储的工作原理
虚拟化是个抽象层,它为可能很复杂的系统提供了简单的、一致的接口。由于提供了一致的接口,它不但解放了设计系统的工程师,还解放了用户,不必囿于某一种实施方法。
虚拟化最常通过映射表来实施,而映射表提供了访问资源的机制。使用映射表是需要64位地址(或更大地址)的原因。为了跟踪数十亿、甚至数万亿资源,就需要更庞大的地址空间。为了克服群组的限制,又考虑到资源访问的限度或精细度,使用多个映射级别也很常见。
出现自动精简配置、卷的多个时间点拷贝和TB级磁盘驱动器后,许多厂商发现有必要采用三个映射级别。
实施方法
对称:这种方法常称为“带内”(in-band)。借助这种实施方法,所有I/O通过虚拟化层进出。映射表也在提供带内虚拟化的设备上加以管理和维护。
非对称:这种方法还常称为“带外”(out-of-band)。按这种实施方法,数据和元数据分开处理。映射表或者说表明数据实际所在位置的元数据装入到访问存储的每个主机上。
混合:另一种混合方法名为“独立路径”(split-path)。这种方法仍是一种非对称方法,不过I/O映射多少在“带内”进行。独立路径方法通常与含有虚拟化层或映射表的存储网络交换机结合使用。虽然I/O确实直接在路径里进出,并通过略存储网络交换机,但各种管理在带外进行。正因为如此,这种方法称为“独立路径”。这种方法的最常见例子是EMC的Invista产品。LSI的SVM(及惠普的SVSP)也采用这种方法。